“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十三五”我国将支持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设和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业内认为,这意味着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将进入2.0时代。
事实上,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我国已经出现太多的智慧城市政策性文件。住建部和科技部截至目前已经联合发布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试点城市 接近300个。而相关调研机构指出,其实在国家“试点”体系之外,中国85%以上的城市都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但系统割裂、数据源封闭。idc近日也指 出,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佳模式,在“十三五”期间将大有可为。
在此背景之下,智慧城市在“十三五”期间将出现怎样的政策导向?如何规避实践误区加快推进落地?哪些企业将从中受益?对于以上问题,在由中国经 营报社主办的“互联网 ”--2015智慧城市暨中国新型城镇化高峰论坛召开之际,了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中国智慧城市产业 联盟副理事长王志良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规划所研究员张洪国。
智慧城市本质是物联网
《中国经营报》:过去几年,中央政府多个部门和各地方政府都出台过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文件。“十三五”规划建议也已经明确提出,将支持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设。你如何看到“十三五”期间我们在智慧城市建设上的政策导向?
乔润令:智慧城市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因此国家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大数据政策等。但总体上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在中国并不成熟,目前出台的政策仅仅是从原则上、宏观上给予支持。
我认为,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十三五”期间,不管是政策的制定,还是具体的建设,都要防止几个倾向和误区:
一是解决协同不足的误区。中央各个部委之间协同不够,网信办、工信部、发改委、住建部、教育部、卫生部等,都在出台智慧城市相关政策,条块分割 现象十分严重。今后在出台相关规则之前一定要先解决协同的问题。同时,地方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以及数据平台建设的协同也很重要。
二是防止一哄而上、遍地开花,智慧城市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需要防止。
三是智慧城市的最终目标是方便老百姓,千万不能搞得领导越来越有智慧,老百姓越来越没智慧,这就把初衷搞乱了。
王志良:智慧城市的最终目标其实就是建立一个城市的物联网平台,未来,这将成为和 公共服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城市政策导向的最终目标,应该定在观念的改变上。过去,“铁公基”是一个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以后,对于一个城市来说, 云平台、数据库、wifi全覆盖、4g甚至未来5g的覆盖,要达到与“铁公基”的同等待遇。只有观念改变了,智慧城市才能真正搞好。
张洪国:实际上,我国从引入智慧城市的理念,到今日试点城市已经遍布全国,前后不过五年时间。目前,无论是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十三五”规划建议,都提出要提升水平、发展智慧城市。可以预见,智慧城市在中国将迎来日益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在探索中成长,政策导向的路径应该是从理念走向实践,从无序变为有序,从注重形式变成追求实效,从封闭单一迈向合作共赢。
应该走市场化运作路线
《中国经营报》:智慧城市本质上是关于一个城市的方方面面的物联网,这将是一个巨大且繁复的系统工程,这个工程应该如何落地?哪些领域可以率先突破?
乔润令:智慧城市是我国少数几个能与世界保持同步的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但差距不大。
推进和落实智慧城市,在规划阶段,就要防止做成封闭系统,因为将来还要增加内容,必须做成开放系统;同时要注意兼容问题,因为很多城市各个部门都做过信息化的改造,但因为部门之间不能对接和兼容,造成了非常大的浪费,要避免这样的问题再次发生。
其次,在落实过程中必须坚持市场化手段,一定要有盈利模式;不能走政府主导的老路,因为承担不起建设费用。同时,应该走分享经济的路子,任何独立一方都做不成智慧城市,应该地方政府、技术公司、运营公司协同推进、分享收益。
另外,每个城市都应该突出特色,先解决最重要的问题。
至于应该率先突破的领域,我认为,第一应该是智慧交通,因为每个城市都面临交通拥堵问题,第二是智慧能源,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能源效率,解决城市污染问题,第三是智慧医疗,这是每个城市居民都非常关心的领域。
王志良:我认为智慧城市可分为三块内容,第一块是电子政务,第二块是信息惠民,第三块是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每个城市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时,最终建立的大平台,可以方便这个城市的政府,惠及这个城市的市民,也可以重构这个城市的产业,让城市管理也更加便捷。
在智慧城市的所有分支当中,智慧交通是目前做得最有成效的,国内外很多大型企业在国内都有已经落地的智慧交通项目,这方面应该是最容易突破的。
张洪国:我国前期的智慧城市建设普遍存在设计分散、各自运营的特点,部门与部门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由于标准、技术、体制机制等问题,很难成为 协同的整体,这让智慧城市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大打折扣,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从顶层架构设计、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布局、维 护。
同时,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主体应该是谁这个问题,很多试点城市都走过一段弯路。实践证明,智慧城市建设要摒弃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观念,引进更多社会力量一起参与,采用联合建设、运营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另外,在智慧城市运营过程中,数据量将呈现爆发式增长,比如城市交通数据、环境监测数据、行业数据、人口数据等,这些数据的应用和分析水平,将 会直接决定智慧城市的运营效率。因此,伴随着智慧城市的进程,我国应该制定相应的数据开放计划,不断扩大信息共享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没有开放共享的数据支 撑,就谈不上真正的智慧城市。
市场规模超万亿
《中国经营报》:你认为智慧城市将释放多大市场空间?哪些公司将从中受益?
乔润令:肯定是天量的市场规模。“互联网 ”是产业升级的突破口,智慧城市是无数“互联网 ”的叠加。互联网 交通,互联网 教育,互联网 医疗,这些都加起来才能形成智慧城市的庞大系统。
互联网公司和信息技术公司肯定会从中获益,此外,绿色低碳类、环境类、文化产业类、城市旧城改造类等企业也将从中受益。
张洪国:市场规模很难估算。如果将智慧城市定位为信息技术,可能规模在几千亿元,如果将之定位为城市建设,可能就是几十万亿元的体量了。在城市建设的总盘子中,属于的部分应该也是万亿级别的市场。